導航
我要收藏
取消收藏
問題1:眾所周知,青島成功舉辦2015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,這里的數字化與信息化有什么區別?青島的教育數字化工作當面發展狀況如何?
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經歷了從教育信息化1.0(2012年起),到2.0(2018年起)兩個階段,在此過程中,全國教育系統逐步完成了從教育網絡、教學終端、教育平臺、應用軟件、教學資源等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和積累,提升了全體師生的數字素養,從硬件到軟件,從建設到應用,逐步實現了數字校園、管理應用、教學應用的廣泛普及。2015年-2018年在青島舉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就是在這這個階段召開。
隨著信息化基礎的逐步夯實,自2022年起,教育部提出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,教育數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級發展階段,核心思想包含“聯結為先、內容為本、合作為要”的“3C”發展理念,以及“集成化、智能化、國際化”的“3I”發展路徑。
青島數字教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前列。教育城域網萬兆入校,覆蓋全市教育系統;教育數字基座——青島教育e平臺整合各類應用,75條業務線是通過線上辦理,教育數據交換量每年幾千萬條;500多所學校應用智能終端,人工智能課程和實驗室實現全覆蓋;數字化賦能“教學管評”和人工智能課程整體推進經驗在全國、全省推廣。
隨著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》的提出,以及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的影響,《青島市教育數字化三年行動計劃》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基礎,應運而生。
問題2:數字化具有較強的專業性,能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《行動計劃》或當前教育數字化的核心內容和鮮明特色?
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,在國家層面,教育數字化的核心內容可高度概括為“3C”發展理念,即“聯結為先、內容為本、合作為要”,以及“3I”發展路徑,即“集成化、智能化、國際化”,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就是其中的核心支撐和關鍵成果。
在地方層面,對于國家、省教育數字化工作既要繼承和發揚,又要細化和發展,要貼合當地實際,符合基層一線需求。具體到青島市,要對教育數字化工作進行頂層規劃、體系化設計,其中內容涵蓋從硬件、到軟件,從數據到資源,從技術到應用方方面面,每一個都很重要,缺少任何一環,都將制約數字化體系的生成。
但結合教育數字化階段特點和技術應用狀況,“人工智能”“集成”和“數據”是出現頻率最高,而且貫穿整個體系的關鍵詞,最能代表該階段鮮明特征和工作方向。人工智能是當前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;集成是消除信息孤島,促進數據資源共享,實現服務減負增效的關鍵手段;而數據則是當前教育數字化應用的關鍵要素和成果,這三者完整貫穿了數字教育的方方面面。
?
問題3: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日益成熟,并逐步融入千行百業?!缎袆佑媱潯穼θ斯ぶ悄艽竽P图夹g有哪些應用?當前做了哪些工作?
近年來,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,各行各業都在研究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,并涌現出無數的賦能場景。在教育行業,人工智能技術同樣擁有巨大的應用潛力。
青島市是全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城市,率先實現全市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和實驗室雙普及,人工智能技術在校園安全、智慧教學等領域得到了全面的探索應用。2025年初,市教育局率先組織團隊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教育教學研究,并對全市教師進行了專題培訓。
在《行動計劃》中,單獨規劃一項“教育智能升級工程”,包含三個方面:
1.加強人工智能前瞻布局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應用,開展大模型預訓練和微調,構建“市-區(市)-?!比墔f同應用機制,推出“智能問數”“智能助教”“智能學伴”等一批智能應用。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課題,支持學校聯合企業、科研機構在安全區域開展語料訓練,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穩妥有序發展和規范應用。
2.構建人工智能賦能體系。推出一批人工智能賦能“五育”融合發展的應用范式和示范場景,加速構建“師-生-機”協同的教育生態。研制《青島市人工智能創新課堂標準》,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全要素、全過程,推出跨學科、項目式、探究式學習智能教育案例300個。鼓勵學校用好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工具,推動實現智能備課、智能輔導、智能教研,遴選50個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典型案例與創新品牌。
3.實施人工智能課程升級。落實教育部《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(2025版)》,優化“一綱多本”人工智能課程體系,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聯合人工智能企業、研究機構等研發校本課程,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支持。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基地和泛在學習空間,推動課程體系、教材體系、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,全市中小學高質量開齊開足人工智能課程。
此外,在具體的賦能場景中,人工智能也進一步得到體現,如智慧同步課堂、虛擬教研平臺、智慧監控、智慧消防、招生考試智慧客服、智慧考點和無紙化考試等,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數字化整個體系當中,并未每一個場景賦能。
問題4:教育數字化需要高投入,在《行動計劃》落實過程中,我們如何保障農村學校獲得同等優質的服務?將采取哪些措施?
促進教育優質均衡是教育數字化工作的核心價值取向,針對教育數字化的特點,我們將發揮既有優勢,從以下方面加強對農村薄弱地區(學校)的扶持,保障城鄉同享優質數字資源。
一是加強云網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,保障教育城域網高標準安全覆蓋,加強各類教學終端的延伸覆蓋,建構城鄉共享的數字高速公路,奠定均衡的數字教育基礎環境。
二是加強教育數字基座的建設應用,基于全市統一的教育數字基座,加強數字資源、數據服務、智能工具等優質教育資源供給,面向城鄉免費開放,并實現上手即用,避免各自為戰帶來的重復建設和不均衡問題。
三是加強以“青快學”虛擬教研平臺為代表的優質資源(服務)建設,建立覆蓋各學科、章節、知識點和各類教學場景的數字資源體系,為城鄉提供均衡服務。
四是加強未來課堂和未來學校建設,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集團校內部和跨區域常態化課堂連線,探索建立云端課堂、云端學校,讓優質師資資源和課堂教學穿越時空限制,實現云端的教學共同體。
五是加強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。圍繞基礎設施更新升級、智能教學設施配備等方面,對農村薄弱學校給予資金扶持。加強對農村薄弱學校校長、首席信息官和教師的數字化培訓,全面提升農村薄弱學校數字化發展水平,實現城鄉數字教育優質均衡。
?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